福州仓山区,作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,承载着千年闽都的繁华记忆。其中,“走马山前看走马,番船浦里泊番船”这两句流传已久的民谚,生动勾勒出了古代仓山地区的独特风貌与历史场景。
“走马山”位于仓山区中部,其名源于古时山势平缓、道路宽阔,曾是官员、商贾骑马往来的要道。据《福州府志》记载,唐宋时期,走马山一带已是人烟稠密之处,山上绿树成荫,山下田畴交错。每逢集市或节庆,山上马蹄声声,行人如织,形成“走马山前看走马”的热闹景象。这不仅反映了古代福州交通与商业的繁荣,也体现了仓山作为城乡交汇点的地理优势。
而“番船浦”则指仓山区闽江沿岸的特定水域,其名直译为“外国船只停泊的港湾”。自唐宋以来,福州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,番船浦更是外商云集、番舶辐辏之地。据明代《闽都记》描述,这里“番商杂处,珍货充积”,来自东南亚、波斯等地的商船常在此停靠,交易香料、珠宝、陶瓷等商品。“番船浦里泊番船”一句,正是对当时海外贸易盛况的诗意概括,展现了福州作为国际港口的开放姿态。
这两句掌故虽简洁,却深刻揭示了仓山的历史角色:一边是内陆文明的延伸,以走马山为代表,承载着农耕文化与官道经济的印记;另一边是海洋文明的窗口,以番船浦为象征,见证着中外商贸与文化交流的辉煌。二者交织,共同塑造了仓山“山海交融”的文化特质。
如今,走马山已发展为城市公园,番船浦旧址也融入了现代滨江景观,但这段历史仍通过地名、文献与口耳相传得以留存。它提醒着后人:福州的繁荣,始终离不开对内外交往的包容与探索。重读这些掌故,不仅是回顾往昔,更是为了在新时代继续书写“通江达海”的福州故事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qq001.com/product/741.html
更新时间:2025-11-25 02:53:58